資訊不對稱
以前在台灣修汽機車的經驗很不好,尤其是大學生的時候,牽著機車進機車行就像待宰羔羊一樣,讓人漫天開價。有次還碰到一個車行,把我油路關掉,硬要說我引擎有問題,這個要換,那個要修。二十年過了,不知道有沒有好一點?
來美國一開始修車、換機油也吃了很多悶虧,怪腔怪調的英文,車行更好宰。後來人家教我去Pep Boys,問題就沒了。有問題就修,修的價碼也非常合理,換機油也不會這個要修,那個要換,只是人太多,都要等。來到愛荷華,沒有Pep Boys,只好去Toyota的經銷商。經銷商也很好,貴了一點,但絕對不會搞鬼,有時還有小驚喜。前幾天換機油,等得稍為久一點,抱怨了一下,經理當下就給了免費換機油的優惠。
在Totoya,還是Pep Boys上班的比較善良嗎?並不是,只是有人在管,在經營這品牌罷了。
車行的問題是典型的資訊不對稱的問題,當交易雙方有一方掌握比較多資訊和權力的時候,詐欺的機會就來了。但如果修個車,消費者都得膽戰心驚,正常生意人的生意也不會好。這不是個均衡的結果,所以人類社會就發展出解決讓雙方放心的方法。政府干預是個辦法,像是計程車業,政府介入的成本不算太高,但讓消費者有基本程度的放心,而使得計程車業做得起來。但修車行的政府介入成本太高,此路不通。政府當然可以訂定一大堆規定,但無法執行也沒用。
不用政府介入的解決方法就是品牌。當我走進Pep Boys或是Toyota的時候,我很放心,知道有人在看。這些品牌也要一天到晚稽查經銷商,同時也要讓經銷商和消費者知道,消費者有直通總公司的問題反應管道。品牌經營、政府介入,或是中間人的設立,都是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好方法,至少讓這些行業得以興旺。但這些舉措,多少都會增加成本,有其沒效率之處。
現在科技的發達,得以用科技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。品牌、政府介入,和中間人也許都不再需要。當農夫可以直接用科技讓消費者知道是那個農場生產的有機食品,大型超市的品牌背書也許再也不重要。當車主和乘客可以用科技確保安全和價格,政府控管計程車牌也許就是多餘的。而當金主可以直接知道小額貸款借款人的信用狀況,而且可以用科技控管,銀行這中間人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。
所以我說沒有「分享經濟」,只有能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的新科技而已。